由於最近幾週的COVID-19(新冠肺炎)病例有所減少,東南亞主要製造地區的工廠已重新開工,生產正在穩步回升,緩解了被企業指為造成銷售損失的一些供應鏈限制。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病例的減少以及對工廠限制的放鬆,意味著導致全球供應延遲的主因將有所緩解,儘管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意味著某些地區的製造業可能需要數週或數月才能完全恢復。馬來西亞的產業專家表示,隨著工廠逐步恢復全部產能,製造條件正在改善,供應正在回升。不過對半導體的需求仍然很高,未來幾個月供應仍將緊張。
2021年稍早,馬來西亞對工廠生產的嚴格限制影響了全球半導體製造業,因為該國是晶片封裝的主要中心。此舉造成了包括對晶片短缺的汽車製造商的下游效應。
無獨有偶,蘋果(Apple)成為最新一家將東南亞情況視為瓶頸的公司。該公司指出,疫情中斷已導致潛在營收損失60億美元。包括Nike和Adidas在內的其他主要品牌稍早已表示,因為2021年夏天襲捲當地大部分地區的疫情浪潮,導致其供應鏈受到了傷害。
為蘋果供貨的鴻海表示,其在越南的工廠運作正常。越南南部一家鞋廠的技術人員表示,該工廠7,000名工人中有4,000人在作業,預計將在11月恢復全面生產。
不過東南亞並未走出困境,該地區的製造商未來仍可能面臨風險。根據Our World in Data,疫苗取得上的差異,意味著當地的一些國家如越南、印尼和菲律賓,僅對其約25%的人口進行了全面接種。相較之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柬埔寨等其他國家則超過70%。
另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是勞動力短缺,以及如何讓移工返回廠區。政治風險諮詢公司Eurasia Group的東南亞業務負責人Peter Mumford表示,估計有超過100萬越南南部工人在7~9月期間返回家鄉,在最近重新開放後又有數10萬人返鄉。
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會長表示,過去幾個月該國的製造業有了很大改善,因為大多數工廠幾乎為所有員工接種了疫苗,並恢復了全部產能。不過半導體產業面臨著滿足不斷成長的需求的挑戰,許多馬來西亞製造商現在專注於在2022年將業務擴大10~20%,以緩解供應緊張。
以上文章来源与DIGITIMES